這是開始的話題之一,因為獨尊國語的時代似乎悄悄離去,新法明定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。於是,討論如何落實。因為語言文字要能落實,法令才能執行,否則,只是宣示而已。

大家多所討論。由於林可詩對於河洛語及客家語的原用文字頗有研究,所以認為本土語言的文字表達不是問題。但是多語言的文字若強勢推動,以加拿大的經驗,顯然會製造問題。

用古代的文字表達,則需付出極大的復古教育成本,難以執行。那最好的選擇只是用本土語言來發言,但是文字稿的發佈,卻變成翻譯,相信在高階的官方文書中,是無法改變的。但在政治正確下,不再用國語,中文......等專用名字,而是普通話,漢字......等一般名稱。

剛好從上海回來,在香港轉機,一路講上海話,廣東話,......看報紙,基本上文字相同的,只是在香港有些陌生的助詞,可能為當地的語音創造的,將來的台語,應該也會出現吧。對於用卡拉ok學台語的自己,這已是日常的情況了。

剛好看到聯合新聞,有人稱此為台語製造的台灣華語,舉台北101的貼紙「有閒來坐」為例。是否是一時或未來能收入字典,需要時間考驗,而此法剛好使語言文字的生命力體現。

大家充分表達觀點,自己則從排斥到理解,有趣的過程。但是也是深刻的感受到,如此教育下的小朋友,未來若是要去大陸讀書工作,很可能會像五十年來要去美國讀書工作的,需要加強補習中文了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徐 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