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以往的讀史印像不同,明朝,不但不是一個閉鎖封閉的內斂朝代,而是一個注重商業發展,全心開放國際貿易的朝代。南方海洋貿易獲得的白銀,打通了北方陸路的貿易。朝貢體制,藉由承認各國的正統封號,加以財務支援的賞賜。各國貢品,多為當地土特產,而賞賜品則為當時精品,供各國統治階級使用,金銀則供國際貿易,採購商品之用。皆大歡喜。

宋朝以後的商業,需要的交易媒介錢幣,數值不斷擴大,開始試行紙幣,與錢(鐵,銅)幣共同流通。接下來的元朝的大鈔與明朝的寶鈔。銀的流通,則存在沿海的交易。

1567年,明隆慶元年,正式將銀列為法定貨幣,使銀錢兼用於交易。白銀,終於登上歷史的舞台,成為國際貿易的結算貨幣。明朝的此一改變,使國際貿易大為興盛。據統計,美洲的白銀產量,約有四分之三流入中國。

國際貿易的興盛,使中國的農業產業高值化,專業化,江南富庶之地,棄稻米,而改棉桑茶等高價外銷作物。大量白銀的流入,在政府商賈盈餘累積之下,逐漸需求疲乏而不斷降低白銀的交易價值。

1630年開始的白銀生產過剩,使白銀的交易價值崩跌,而約在同一時間,銀礦枯竭,供應開始縮減,約達一半。明朝崇禎年間,與西班牙等歐洲國家,初始發生了劇烈的通貨膨脹,意即大家持有的白銀,購買力迅速滑落,物價騰飛。不旋踵,社會發現白銀供應不足。江南富庶區域,更因稻產不足,銀兩又因跌價,或無銀兩而無力向外地購糧,社會動盪而亡明(1644年)。

我們今天看QE救市,一停,許多國家便要滅頂了。而在明朝,知道現象,卻無知識及工具去改善或延緩。可憐的崇禎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徐 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