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部分的說明,特別有趣。原因在於這是近代的考古成就。對於一個沒有正式的文字歷史,全憑現代發展的語言,遺傳基因,家畜家禽,農作物等資料庫的分析,最後畫出了這偉大的航海奮鬥史圖,太令人感動了。原來是戴蒙在他的槍砲疾病與鋼鐵一書中提出。

台灣最早的人類,當以長濱文化遺址為代表,約在三萬年前,就開始從西方北方的陸路,追逐獵物來到海邊停止。其後,陸橋因著水位上漲而漸漸消失。這些人就停留在舊石器時代,而在約五千年前消失。由於考古遺址沒有遺留任何航海的器具,所以,顯然他們並沒有航海的技巧。只是無法證明是沒有,或是遺失。

接著的新石器時代,以淡水河口的大坌坑遺址,約自七千年前開始。到二千五百年起的十三行遺址,以農耕及魚撈為生。與其他地區有來往交易。約在一千五百年前消失。沒有發展出文化,文字。但是大坌坑文化中,卻發現有航海能力的發展,獨木舟,二側加浮木,以及風帆。使大洋的航海,可以安全而快速地達成。

晚近的考古學家更發現,大坌坑的居民定居了一段時間以後,便向台灣全島擴散,並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,向其他島嶼四面八方地前進。如此努力地擴散了四千五百年,除了大島,無法與當地人數有優勢的土著競爭而跳過外,其他太平洋與印度洋上的島嶼,只要適於人類生存,多為其佔據。而其語言,經專家之分類,是為南島語系。

雖然散佈遼闊,但互不隸屬,沒有政治上的相關連。整個南島語系的族群,據估計約有二億五千萬人,是台灣南島語系族群的五百倍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徐 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