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宋朝的這些大儒,在文官體制下又獲高位,國家體制改革依此進行,在聖人們以孝為德目中心,套用現代所發生社會現象,大概可以想見,在承平了六十年以後,到神宗朝(1067),人口成長快速,同樣地,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加,但是當年因為沒有控制人口的需要,整體青壯人口的比例仍高,直到此時,同時享受著和平與人口紅利,經濟高速發展,

由於工商業繁榮,都市化,都市的房價飛漲,入京的大官也得租房子。人口高度集中,而政府為了立國時的制衡軍方,大量培養文官,製造職缺,造成組織疊床架屋,相互制衡,產生冗員。又為使天災後的地方保持安寧,收納流民為軍,造成軍隊員額膨脹卻無戰力。商業資本成長,形成資產壟斷,如此,則貧富差距越來越大。

早期范仲淹等的改革派失敗,以後神宗即位,便立即採用王安石的新政。後來新政在神宗朝推動,而在利益團體的不斷杯葛下,先是王安石被貶,待神宗去世,便難以為繼。

這個利益團體,其實就是官與商的結合體。表現在外的便是:資產價格高,資本收益高。但是早期的稅收,仍然停留在實體經濟的農業與商品交易上,而神宗朝時,已經意識到高度累積的商業資本,其資本收益非常龐大,卻難以徵收。王安石的新法,是以國家資本介入,來獲得金融的控制與收益。難怪說宋朝走到了現代資本主義的前期。但是資本市場還不知道如何控制的情況下,社會問題卻先拖垮政府財政。

而本來就是抑制軍權的宋朝,在商業的世界裡,武人的社經地位,自是每況愈下。士氣戰力無從估算,而戰爭的成本卻是可以計算。這也是承平無外患地過六十年,對金國的崛起無力應對,再過六十年後,而有靖康之難(1127),文化巔峰養成的藝術皇帝徽宗被俘,客死異域。

此時的經濟中心已在長江以南,因此宋室南渡以後,和議的成本算盤是供養北方都城的負擔給金,南方的經濟繼續發展。北方的西域通路雖然已斷,但是南海的海上通路卻是更為興盛發達。並且,由於宋幣的幣值相對優良,又是生產大國,對北方的遼,金合議,又有歲幣的輸送,以今日的認知,宋朝擁有東亞的鑄幣權,抽取東亞的鑄幣稅。

為此,主戰派雖然慷慨激昂,卻是難以改變。承平六十年,顯然是國力充實的很重要基本條件。


arrow
arrow

    徐 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