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1990~1999 職場的展露頭角 (52)
- May 22 Mon 2017 22:03
1995-11的美國行
- Dec 19 Mon 2016 14:25
1999 年的2K 大限
1998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,對台灣的傳統行業衝擊很大,電子業的影響也深遠,開始改變投資方向。整體的經濟環境,依據報告的顯示是非常悲觀的。
但是,我們的銷售業績其實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,除了部分是大陸投資,另外作記憶CD片的廠家,這些年變成熱門行業,每半年擴一倍,擴廠到難以想像,只為了2000年的大限。
- Oct 20 Thu 2016 13:03
1999 的高階人事佈局
原來從東南亞的金融風暴,一路蔓延。每天從中壢上班,雖然路變近了,可是,整體的經營環境卻有極大的變化。電子業投資大陸的速度加快了。
1998-09-18 Peter如願地返回歐洲。新接的是瑞典籍 Leif Boll,據說是無油事業部的老闆 Luc 請他出馬,離開德國來接中國區這個位置,因為,中國市場大,單位多,不是老經驗,還真是難以擺平。
- Sep 25 Sun 2016 03:47
1998 年的人才選擇與培訓
由於全球的銷售公司紛紛成立,對於人才的選擇,有各種的嘗試。對於自己在公司的日子,也已到了注意下一代的接班人了。
總公司方面傳出的一些意見,是理工背景的人升遷到經理職位,其成功的比率,較財務背景的人士升任大,因為這是個設備為主的行業,沒有理工背景,很難學會。而相反地,學習財務規則供管理用,則相對容易。為此,在各式會議中,財務報告要求經理人員能說明。
- Aug 25 Thu 2016 09:19
1998 財務數字的殘酷現實面
自從對經銷商的應收帳款管控以後,開始對資金週轉率有了實質的感受。
在以往,只是一心想做生意,衝業績。財務報表,也只是看到營收就夠了。可是,當公司的管控深入以後,現金流量(cashflow)的觀念不斷提升。信用管理的意義這時便相連通了。
- Aug 10 Wed 2016 04:48
1998 年面對預算-平衡積分卡(scordcard)
- Jul 30 Sat 2016 11:09
1995 年的電話聊天
- Jun 25 Sat 2016 20:12
1998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
也不知為什麼,東南亞在一片榮景之下,1997 年底,突然一陣風暴從泰國吹起。匯率爆跌,去投資的公司,在五月的工研院經濟分析會議中,述說經濟崩潰的慘狀。
在台灣,當時每天的重要新聞標題,幾乎都是有關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慘況。接著,東北亞的韓國也捲入風暴。原本熱絡的東南亞投資,突然間停頓下來。據說,損傷最重的是投資硬體設備最積極的日本。
- Jun 10 Fri 2016 05:03
1997年東海發酵投資越南
- May 25 Wed 2016 09:33
1997 語言的細緻與精確
新辦公室的基本設計,是採開放空間的大辦公室,而每人有獨立的工作隔間,以保隱私。在辦公室裡,任何人可以來討論問題,若有相關的同事在,就拉著一起討論。個人覺得,公開討論,可以幫助大家接受不同的資訊,加速學習。
- May 15 Sun 2016 09:35
1994 向下或向上要求支援
北部的業務相當多元化,其中一部份是來自於工程公司的代購服務。而南部則沒有,完全是工廠請購。所以,這段轉型的期間,漸漸產生南北大機業務人員的工作不均。北部忙碌,南部清閒。由於每二週就會出差一趟,所以開始有工作量轉移的想法。
有次有個中鼎工程的案子來,北部的同事忙不過來,要把案子丟給我處理。但是,我那有時間去處理所需要的大量文書作業。於是,提出來改善方法。
- May 10 Tue 2016 11:43
1997-09 公開徵求大中國區總經理
- May 04 Wed 2016 02:51
1997-11-29 與家人共遊的東勢林場經銷商會議
- Apr 29 Fri 2016 09:05
1994 感覺像現代的游牧民族
1992 年搬出台北後,回頭望這些年的變化。以前在工廠的日子,IE 被稱為搬家專家,成天到生產線去合理化流程。想不到的是,出來以後,也是不停搬家,這下是般公司。
1972在台北通用電子公司,1973到竹北寰宇電子,住宿舍,1975結婚,搬溝子口。同年換到土城的敬業電子。1976年換台北的新寧公司。1977年搬家興隆路。1979年,開高雄分公司。1980年搬國花山莊,1982年高雄分公司擴大搬家。1983年公司搬永和。1985年高雄分公司擴大搬家。1988年公司搬南港。1988年高雄分公司擴大搬家。1990年部門搬中壢,1991因礦山部無法分攤高雄分公司,而縮小規模搬家。1992年部門搬平鎮廠。
- Apr 24 Sun 2016 18:26
1996-02 一個深刻的感觸-文化與認同
- Apr 20 Wed 2016 20:03
1997-09 阻止任意開刀-經銷商的收款
台灣的空壓機部門表現優異,改革的壓力就漫溢而出。
礦山部當時由王澤辰負責。當時公司是 Atlas Copco 主導,可是,瑞典原廠的礦山設備,只是市場上需求的一部分。在台灣,營建設備的供應商也是非常重要。但是,總公司不願把品牌及財務支援,分享其他的供應商,在此壓力下,要提升營業額,談何容易。
- Apr 09 Sat 2016 12:35
1997 售後服務的整體改善
經過幾年的努力,經銷商的分布逐漸增加,一本初衷,對於如何改善對客戶及經銷商的服務,總是每次開會討論的重點。而自己因為內部會議的檢討也同時不斷進行,原廠的系統改善也沒停過。服務不好的問題,很快獲得控制。有次去德州儀器工廠,廠務經理問起,服務部如何改善,因為,這是非常難以處理的一部份。
在深入檢討的過程中,也漸漸學習到,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在我們身上。售後服務不好,與服務部人員有關的只有一小部分。記得有次在高雄的會中,我劃出一個時間軸做解釋,從下單給服務部,到獲得零件,約需十天,領料修理,服務部真正需要負責任的,僅有一天。
- Apr 05 Tue 2016 05:59
離心機大機市場的大戰-1997年開始暖身
- Mar 27 Sun 2016 17:55
1997-07 台北的部門搬至龍潭
- Mar 25 Fri 2016 22:22
1997年的數字改變管理之薪資調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