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晚年,1716年清朝擊退策妄阿喇布坦對哈密的進攻,意味著與蒙古準噶爾的對峙已經進入最後對決的階段。清朝已經在河西走廊的西部,逐漸建立了基地。
2001年參加絲路之旅。剛開放不久的行程。有許多走法。我們是先飛到新疆的烏魯木齊,遊天池,然後坐遊覽車經吐魯番,沿著天山腳下入嘉峪關,穿過河西走廊到西安搭機回家。第一次在如此壯闊的大山沙漠中行走,路程遙遠,奔波一天的距離通常都是四,五百公里,常常也只是過一個綠洲。其餘極目遠望,就是荒蕪人煙的沙磧。
清朝的將領在這裡與蒙古準噶爾部的角力戰,主要是要建立糧食安全。爭取足夠大的綠洲聚落建立軍事基地,於是雍正期間,雖然節制,還是花費超過五千萬兩至六千萬兩在與準噶爾的戰爭上。沒能剿滅,卻使西北經濟殘破,三分之二的準噶爾人沒有牲口。
1739年乾隆皇帝利用這個機會,達成休戰協定,並建立起常規貿易。貿易關係使準噶爾內部發生因著利益而衝突。1745年領導人噶爾丹策零之死,讓準噶爾內部因爭權奪利,產生內亂。1754年,乾隆皇帝在其中一位權力角逐者的邀請下,派兵進入。1775年七月,在伊犁附近擊潰其他勢力。四個準噶爾部落投降。
經此戰亂後,原約六十萬的人口,約四成死於天花,因亂逃入俄羅斯及哈薩克的約二成,戰死約三成。準噶爾只剩草原。其後清朝開放蒙滿的牧民來此,也同時讓滿漢以及當地的回族來此耕種。
其後則是沒有了準噶爾蒙古人的管理,當地的回教突厥人想要自治,清朝利用此機會,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亂。
這個時候,還有一個特別的故事。1620年左右,有一支準噶爾的部落土爾扈特部因為蒙古大草原的紛爭不斷,帶著族人西遷到伏爾加河邊。隨著沙俄對草原控制的加強,到1770年有回反蒙古的想法。1771年一月五日,約有三萬帳在渥巴錫汗的帶領下,朝準噶爾地區出發。同年六月,受盡寒冬,飢餓,疾病,和哈薩克人的圍攻,成功逃離俄羅斯的追捕,抵達巴爾咯什湖,但只剩下一萬五千帳。乾隆皇帝找地方安頓了這最後的準噶爾殘部,也為大草原時代的自由遊牧畫下了句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