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台灣,最大的閩南語族群約在七成。依80-20的大數法則,可能只有二成的人與文字有關,才會關心與語言相匹配的文字問題,其他的人大概不會太關心這種的關係。這些與文字有關的人,與全台的二成,已有國語普通話的語言文字可以使用,實務上,沒有什麼急迫性。所以當討論資源如何分配時,除了漢字直讀,其他如文字復古,文字符號創新,或是本土文學作品的創作都會覺得自己最需要經費來發展。
漢字直讀,立即可行。但是八成的口語使用者,恐怕是感覺官腔十足。離一般民眾的距離,恐怕是很遠的。
復古的配合速度可能很快,可是不論如何高雅樸實,終究推廣緩慢,對於七成中的八成只用口語的人,不起作用。何況因著意識形態上的方向問題,不願太靠近中國大陸的淵源,卻因此再大肆宣揚其來源,豈不適得其反。請裁。
創作新字來配合。那麼沒有什麼現在的文字工作者想停下來等的。於是,這裡可以以雜亂來形容。可真是青菜啦!
至於新港文書的拼音文字,雖然政治上完全可以擺脫大陸的聯繫,可是,卻是冷僻到無從選擇。
現實的問題是新一代的本土文創業者,需要資助,只要上面的古文加一點點特有的創意文字,一點點來使用,而基本上大家也都可以懂,又有點本土的感覺。在各方論戰中,煙霧之下,其實是這些產業已先行了。
台灣的成功文創經驗,其實已在大陸投資接案,幫助破敗的老村恢復生機。因為文化的根基相同。這與農業振興的軌跡何其相似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