參加了一個團隊的核心活動,也許是以前工作的專業本能,很快地從財務狀況了解整體運作的模式。這些是非營利組織的活動,但是,卻必須使用組織管理的原則,否則,如何永續經營呢?社區的管委會是一個明顯的例子,健行社團,何嘗不是呢?

參加的隊員,每次繳數百元,說是車資加保險。可是,跟社區的管理費一樣,大約有60-70%是固定支出。所以,如何善用這些剩餘款項,是社團管理委員會的責任之一。在健行社團,車資與保險是固定的支出,餘款的一部份需要支給行政團隊,日常活動團隊,以及領隊或嚮導。當然,也要保留積蓄,供重點活動及不時之需。

分享社團的會員代表基本上是熱心參與的隊友,組成一個委員會來制定社團的宗旨,規則,以及營運方針。由於是非營利組織,所以是無給職。為了推動會務,仍然需要一個日常的行政團隊。這些行政團隊需要投入精力,為了使工作有適當的效率,維持日常的正常運作,則需有適當的津貼。但是,整體的開支,為使組織不受財務狀況的影響,要有適當的控制,也許要在80%以內。

社團的活力與向心力,由隊員的委員群為代表,帶動各方的活動,活動表現的機會,也就是代表社團經營的能力。

結構的理論通了,實務上就有方向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組織管理 非營利組織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徐 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