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的這段敘述非常中肯:一旦爭奪領土的戰役結束,爭奪這段歷史詮釋權的戰役便於焉展開。以世界史的觀點來看,美洲與大洋洲的改變,沒有當地的歷史資料可以對比,但中歐亞的歷史變化,還是有著中,俄,蒙,滿等的大量史料可以參考。
現代的豐富資料,讓歷史研究必須了解一下當地的自然環境。由於這一塊區域遠離海洋,因此,與農耕王朝的熟悉環境完全不同。在不了解的情況下,厭惡與野蠻的感覺,使隔離變成最好的策略選擇。
地理位置
並沒有任何明確的界線存在,東西綿延。南北則依著氣候變化,大致分成北部的森林大草原,中間名稱有點混亂,是個遊牧民族生活的大草原,而其南邊則是沙漠大草原。
生存模式
北邊的森林大草原中的居民以採集漁獵為生,森林中住有大型動物,如駝鹿,鹿,熊,猞猁等,但對此時移居此地的俄羅斯人來說,他們著眼的是黑貂,狐狸,白鼬,貂鼠等的小型皮毛動物。氣候寒冷,無法發展農業。
中部的大草原,以畜牧為生,飼養牛羊馬,而以雙峰駱駝🐫為馱獸,山谷裏的河谷平原有小型的農業。
南部的沙漠大草原則以單峰駱駝🐪為主,夾雜一些周邊綠洲的小型農業,但是非常不穩定。
草原地形到了東邊的中國東北地區,有遼河河谷的平原可以發展農業。
馬🐎的角色特別。馬匹需要的牧草地面積比其他放牧動物更大,但是卻可以使單純的牧民變成強大的掠奪者,掠奪其他定居社會取得其他商品,或直接利用掠奪的威脅,來勒索更好的貿易條件。所以,取得馬匹是一種資本商品的投資。而真正牧民的財產是牛🐂羊🐑。
由於馬是遊牧民族的經濟支柱,又是戰爭的必要物資,而農耕定居社會卻無法自己繁殖,因而成為二個不同民族間的重要關鍵核心。
當騎馬的遊牧民族進入沒有足夠牧草的地區時,只好下馬徒步,以適應環境。如西元四,五世紀的匈奴人,在跨越喀爾巴阡山脈後,沒有了中歐亞的大片草原,在與羅馬人的戰鬥,已變得比較像步兵會戰。因此,此山脈成為遊牧民族的西界。
越過此山脈以後,雖然匈牙利草原可以供養約三十二萬匹馬,不過考慮到其他放牧動物以及其中夾雜的林地與沼澤,馬匹的上限約在十五萬匹,足夠支撐一萬五千名騎馬戰士。卻是再也無法顯示匈奴騎兵的彪悍了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