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看到這二位的理論,看來至今還是沒有什麼結論,或是已到分水嶺了呢?!
在1930年之前的美國,看來就是個完全放任的自由經濟體系。1940年代在浩繁戰費的背景下,倡議支出,反對撙節的言論才躍上台前,最負盛名的就是凱因斯著作「就業,利息與通貨通論」(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,Interest and Money)。提倡消費是經濟活動唯一的目標和對象,此事至為明顯。消費經由它對物價的影響來拉動投資。
但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麼被推翻的不只是亞當斯密的世界,做為人類本性,基本道德和政策的撙節節約也一起給顛覆了。
不過在政府與市場之間的角力,在碰上不景氣的時候,如今也在有利於政府的論述中解決了。尤其是由政府來花錢和借錢,都是好政策。
此時,另一位大師熊彼得對經濟大蕭條和撙節政策嬌治失敗的回應,於1942年出版「資本主義,社會正義與民主」。認為大蕭條既不大,也不很鬱悶,只是ㄧ段比較明顯又高度政治化的技術與組織調整過渡期。同時針對馬克思和官僚文化長篇大論。
其中提到資本主義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大財團的興起,而使資本主義中的中小企業與創業家和其完全競爭,不但是不可能,甚至是每況愈下。這就是使後來的撙節政策無法幫助經濟復甦的原因。這些大財團變得越來越像政府,也越來越依賴政府。於是乎寡頭壟斷與政府干預攜手並進。如此,最終將為社會主義所取代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