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樣的開發方式,一直延伸到亞洲的熱帶島嶼。東南亞的殖民地,甘蔗園則是強徵來的農民。對殖民當局而言,獨種甘蔗,收益最大。對大種植園主而言,島上若無多餘的土地種植糧食,若有奴隸逃走或造反,也將因糧食不濟而難持久。但百年後,卻被單一產物的改變而深受其害。

1610年代,荷蘭人開始在台灣設立要塞和貿易站,到了1650年代時,台灣已是世上最大產糖區之一。

1644年,明亡。1661年,鄭成功攻取台灣,擴大稻米產量,以為長期反清的根據地。1683年,清軍攻取台灣,為安定邊疆,維持以糧食的稻米優先,不使蔗糖獨大。1895年,日本占領,由於本土稻米不足,所以維持相同的政策。台灣的農業,得以多元化。

因此,台灣在十七世紀快要搭上同班蔗糖列車時,因緣際會,為鄭成功攔截改道。台灣是當時產糖世界中,唯一沒被糖害到的。

看到這裡,看看有些歷史書,一直幻想把歷史掛回那班列車。會更好嗎?大國出面改變台灣的歷史軌道,固然有令人悲憤無奈之處。可是,其他那些任殖民國處理的地方,又如何?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東南亞 鄭成功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徐 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