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書本,利用時間也去看看許多其他的資料,其中CCTV的中國通史,遼
不論是時代造英雄,還是英雄造時代,一向認為是大唐盛世,可是再擴大範圍到北及西北的草原高原世界,就發現,其實也是激烈地在變化中,這段激烈的競爭時期,很明顯的全是在敘說英雄的故事。假如羅貫中的說書能把這段故事道來,大概三百六十回也不夠。
契丹傳說是鮮卑族的一支,居住在蒙古高原東邊。最早的記載出現於中國正史魏書契丹傳,388年,北魏軍擊敗契丹,此時的契丹,已是八個部落的聯盟。
唐朝初年,太宗傾注全國之力經略西域,顯然無瑕顧及東北的小騷擾。直到696年武后大舉興兵,想要消滅契丹,以解決北方擁有超過四萬騎兵的不安定因素。契丹因此投靠東突厥,714年唐玄宗時,再度歸附,封為松漠都督。但是因為有松遼平原的廣大腹地在經營,似乎不太理會唐朝。745年,安祿山為范陽節度使,敗叛亂的契丹軍。交手多年。755年,安祿山反,唐朝名將李光弼本來是契丹軍抗安祿山,如今反成助唐軍,原來歷史上的角色,實在是變化多端,而不是固定的。經此一亂,唐朝此後已是藩鎮割據的格局,欲振乏力,猶如周王朝後的戰國時代,於是,契丹的角色走向獨立。
916年,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大契丹國稱帝。至於中原政權內部,則是沙陀族的藩鎮部將相互征伐,契丹的遼卻利用此一機會統一北方,難怪讀五代的歷史,每個短命的王朝多需要向遼輸誠,以便獲得支援,至少保持中立。因為此時契丹已是東方的最大國家了。
所以,若是從草原民族來看這段歷史,他們一定覺得自豪,當中原因為軍閥割據,文化倒退的時候,遼朝卻是慢慢地擴大統治,更改國家的制度,建立二套的管理模式,北官管理原來的遊牧魚獵部族,南官管理農業的漢族。唐朝的制度至此修改得更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。由於境內安定發展的區域不斷擴大,依據150-200年可以完成文化發展的推論,相信經濟文化在經過將近600年的整合與發展,於916年建立大契丹國時,主要的蒙古大草原到松遼平原的廣大區域中,已經有許多重要的都會型地區產生,也難怪會要建立自己的文字系統,契丹文,因為,草原上,還有廣大的新附人口,需要用本土的文化工具去教育。而這更是使遼國的國家地位提升。
這在漢族文化中心的歷史中,幾乎是完全沒提過的盛世榮景。難怪作者會打抱不平。而自己只讀傳統的史書,侷限在斷代的架構內,如今回頭,也是發現不妥。
而另一個逐鹿中原的沙陀族,則全以軍事戰爭著眼,所以,漢族的中原此時應是一片殘破,經濟與文化大概只是保存在沒有戰火的江南十國(?)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