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月下來,全球唯一的話題焦點是川普的全球關稅徵收。按著高效經理人節奏的思維,發現上任後的計劃與理想,樸實無華,卻是絲絲相扣。
一月,俄烏停戰。美俄劃分西方勢力範圍,馬斯克效率部整頓美國政府,驅趕非法移名,
二月,歐洲撤軍,轉中東,省烏克蘭,北約經費
三月,屈服伊朗,擺平中東。
四月,向全球加關稅。中東軍力調亞洲,
五月,搞定全球關稅徵收,刺破美國股市泡沫,中美劃分勢力範圍。美蘇裁軍費,新廣場協議生效,
六月,美國提國內減稅,美國財稅問題紓緩,股市破滅,消滅大量美國依靠海外製造業賺錢的富豪,製造業逐步回歸,美國逐步回血
七月,修改憲法,總統任期不計隔屆。......
2008年的美國次貸風暴,那年,剛好提出退休申請。感覺上像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一樣,只是不明白為什麼美國可以不像東南亞國家一樣破產,原來沒有外匯儲備的。後來又發現,2000年後的網路泡沫,美國的產業發展竟然是美聯儲主席布理斯班本提出的金融創新。因此,可以理解在美式的金融環境下,由於是多空一起下手,所以市場的平衡點是可以快速而有效地達到的。
可是關稅對應的貨,卻是經過很長的流程製造出來的。退休前的日子,台灣的任何半導體工廠,一年半可以蓋一座,那是全球獨步。我們進口的機器應收帳款90天算是很好了,可是表示那筆錢一年也只能轉四次,而這還僅是在進口端,這與金融業的速度如何比呢?可能服務製造業的銀行業還比較有點概念。
現在的感覺是,許多貨給檔在一邊,生產線因為沒有確定的訂單也就停線了,失業自然嚴重,生活立即影響。另一邊是吃庫存,似乎一切正常。可是貨架漸空,生活豐富度漸褪。這倒是有點像圍城之戰,可是精確地說,應該是主動的封城之戰吧。
歷史時刻,寫在孫子面試前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