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,戴蒙先生的前一本大作是1992年出的第三種猩猩,2000年才因槍砲,病菌與鋼鐵一書而有中文版。

以前看,是當閒暇業外新知,強迫每天看一二十分鐘,翻過就算。這次為了寫感想與心得,可認真多了。

上星期六陪孫子去看長毛象展覽,由於這幾本書,倒也讓自己能了解考古說明,尤其是有關物種演化的時間表。

分子生物學家發現,動植物體內的化學分子,在每一個物種中,都有特定構造。這些由遺傳密碼決定的構造,會因遺傳突變而逐漸變化,而其變化率是一樣的。如此,這些化學分子便可像時鐘般,用來測量遺傳距離,以及兩物種在演化史上的分化時間。而這就是DNA時鐘的原理。

再加上出土化石證據,可用儀器檢測年代,相互檢視。這些技術,約在1980年代成熟。

例如

猿與猴 DNA 差異 7.3% ,約在二千五百萬年至三千萬年前分家。

最近一期的科學人雜誌有一篇談及追溯人類的 DNA 足跡文章,可有更多參考。

紅毛猩猩與其他大猿 DNA 差異 3.6% ,約在一千二百萬年至一千六百萬年前分家。

大猩猩與其他三種黑猩猩(含人) DNA 差異 2.3% ,約在一千萬年前分家。

人與黑猩猩 DNA 差異 1.6% ,約在六百萬年至八百萬年前分家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DNA時鐘
    全站熱搜

    徐 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