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住了ㄧ陣子,唯一記得的是一首英文流行歌曲到處在放,聽來好像一直唱為比為比什麼的。
平安過了ㄧ陣子,姑丈說要帶我們出去兜兜風,不巧下山時,碰到警察檢查,我們沒證件,便被關進差館。天天在鐵欄裡,每餐好像只有絲瓜拌飯,見不到媽媽只有哭。
香港住了ㄧ陣子,唯一記得的是一首英文流行歌曲到處在放,聽來好像一直唱為比為比什麼的。
平安過了ㄧ陣子,姑丈說要帶我們出去兜兜風,不巧下山時,碰到警察檢查,我們沒證件,便被關進差館。天天在鐵欄裡,每餐好像只有絲瓜拌飯,見不到媽媽只有哭。
1957年過完端午,跟學校同學掰掰後,搭了三天三夜的火車到廣州。到了廣州,住了兩天,便搭船到澳門。
出關時,基本上只能帶簡單的行李,媽媽說,一路帶著的書包,就在此時搜走。她在我的皮帶中,夾了剩下的二隻金戒子。爾後在遣返澳門時,撐了一段日子。
小時侯住的地方其實不算熱鬧,除了馬路轉角口靠學校門口有一些小商店,有一家理髮店,在我的印象裡是萬能的,骨折會去找,我喉嚨卡到魚刺也先去那。
平常,也有一些擔著工具的人會沿街叫修。有磨刀,修剪刀,理髮,捲煙頭,切筍…….各式各樣的。
在那些歲月,除了買書,便是買唱片,有熱門音樂,古典音樂,輕音樂.......真是五花八門。
收音機則是立即音樂的來源。由於只能在家聽,所以,只能選幾個節目一面聽,一面作功課。最喜歡的是每天晚上陶小青(?)的熱門音樂,每週六的中廣聯播節目的廣播劇場,接下來的是王大空的猜謎晚會,現場直播,以國語歌曲為主。
放假的日子,媽媽會帶我逛外灘。
記得從家裡走到大馬路,便有有線電車起站,可一路搭到 。那邊,就很熱鬧,有許多有線電車,有軌電車,及其他車子。又有各式吃的。大人要好好逛街,只要讓我手上拿著吃的,一切擺平。媽媽說的,我不知道那時怎麼這麼好賄絡。
據說,老家的門前以前是一塊很大的院子,不過我記得的是一塊空地,因為中間隔了一段戰爭的歲月。
有一年夏天,一夜之間,空地來了許多外地人,男女老少的都有,衣衫不像本地人的穿著,又擱著大包小包的,跟著的小孩拖遮鼻涕,渾身髒髒的。只見這些人沒多久便用竹子搭起了一個一個的半圓形的架子,上面蓋上竹片編的頂,前後進出,裡面鋪著草蓆,大包小包的便都擱在那,旁邊架著爐子,在爐煙下,燒飯炒菜吃飯,另一邊則晒些衣服。
在五花八門的社團活動中,筆友是其中的熱門項目。在那個通訊及交通督不是很便利的時代,海外的朋友是蠻稀奇的。所以,筆友社便負責各地有興趣的名單,由會員各自選擇對象交往。為了練英文,而距離又不想太遠,便選了一位日本北海道札幌的高一女生。
第一封自我介紹的英文信,每天努力塗寫,竟花了一個多月,才勉強寫出一頁,想想若再不交寄,改來改去,再拖個幾個月,搞不好還是這樣,便硬著頭皮寄出去。一個月後收到回信,可真興奮。到了1966年初,彼此開始交換照片,禮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