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對於書中一直出現的描述,強調蒙古帝國十四世紀的興起,是第一次的世界化,其後的分裂又造就了歐亞大陸兩側的摸索與探索。閱讀時並沒有深刻的體會,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在明朝的歷史敘述中。剛好看到龍椅背後的財政秘辛,增加了一些了解。今天的世界,似乎正在經歷著相同的分裂過程。於是,又把書重新再讀,因為十五世紀後的中國歷史事故,已經是受到週邊國家地區的影響了。

作者在書中設法描述蒙古帝國的世界經濟體系,是以銀本位制為基礎。但是在東西方貿易急速擴張後,發生了流動性不足的問題。元朝在中國境內則是依著宋制,發行紙卷。

隨著元末的南北物資隔絕而崩壞。明朝建立之初,在崩壞的全球體系下,只得從以物易物,慢慢恢復明帝國內的經濟。

由於明朝堅持對外貿易是屬國家管制,所以,所有的貿易行為,依著明朝的制度,進行冊封後,才能利用朝貢的機會,同時帶一些貿易物品。貿易物品是市場價格,而明帝國賞賜的禮物,是高級的絲綢,是依向地方徵稅的基礎來核計,對於週邊地方性的朝貢國,有著極大的經濟優惠,對於朝貢國的國內又有著明顯的政治號召力。其中,琉球由於納入朝貢體制,受冊封得早,得力於海外貿易,因此而有百年的光輝歲月。日本此時在室町幕府晚期,威信低落,反而需要借道琉球。

至於各國朝貢的項目,基本上是明帝國需要的物資。而其中有一項,在書中特別提到的蘇木,一種南洋產的木料,可作染料與中藥材,由於不佔空間,也不需要特別處理,交易量可大可小,明朝時國內價格大致穩定,於是成為東海,南海國際貿易上的交易財。

明初國內用於驅逐蒙古,以及進攻雲南的龐大軍費,則是依開中法,用鹽為交易財。

戶部在需要時發出公告,招募商人,有意願的商人運來糧食。在繳納的機構再發鹽引給商人到產鹽區的官府領取鹽,到指定區域內販售。如此,明帝國不需財政支出,也完成了對軍隊的糧食補給。

當雲南戰事拖延日久,戰線日長,於是在利益計算下,商人招募農民去雲南耕種糧食,就地繳納軍糧,是為商屯。

明朝以非貨幣模式處理,到了十五世紀末,漸漸無法適應社會及週邊地區改變,而走入變革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徐 老 的頭像
    徐 老

    家在四海

    徐 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