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朝貢貿易體系時常被提及,主要是說在明代處理週邊國家的秩序關係。但是被批評的也是說中國是以商貿利益來購買週邊的關係。作者卻提出濱下武志教授的研究,指出這不僅僅只是一種美洲的銀換取亞洲物產的貿易體系,而更是一個國際貨幣的匯兌體系。其中金-銀-銅的自由兌換機制是其主要特徵。由此而演變為近代以來西方的金融壟斷體制,才算看到了世界經濟史演化的根底。

濱下武志教授的研究有以下四個特點。

第一點,在十六世紀中,美洲銀還沒有進入亞洲之前,東亞地區的經濟活動就是一個鈔-銀-銅錢兼使的體系。所以當美洲銀進入了亞洲,便很快地融入,進而由於極大的量持續流入,明王朝只好向市場妥協。

第二點,明王朝在後來的歷次改革中,逐漸演變成銀-鈔-銅錢的貨幣兌換機制。

第三點,十六世紀中白銀大量地流入亞洲市場,除了換取亞洲的貨物,另一個重要原因是:在歐洲與亞洲間,存在金銀比價的巨大差額。由此,就國際貨幣體系而言,此時實際上是銅-銀-金的流通關係。

第四點,1872年開始,歐洲開始採用金本位制,造成了白銀價格的下跌,於是造成白銀圈的物價下降,從而有利於清朝中期以後的出口擴張,但此時卻也有利於西方對中國投資,對清政府借款能力的擴張。

有一段插曲,美洲白銀經過了百年的開採,大量流入中國,使價格漸漸下跌。1624年後,西班牙與葡萄牙向中國運送白銀的航路,受到新起的英、法、荷等國從海上攔截,尤其1624年,荷蘭佔領台灣,從台灣,爪哇和麻六甲切斷了西班牙由菲律賓與福建的交通線更是大事。

但是自1630年以後,銀價雪崩式地跌落谷底。這一影響,在歐洲爆發了價格革命。而此時正值明崇禎年間,亞歐之間的金銀比值拉平,1:13。這也解釋了許多明亡的現象,套句現在的話,貨幣急速貶值,再加上強力縮表,整個經濟崩潰。完全放任市場處理國家的經濟問題

看看最近美國的發展,怎麼可能沒有政府的強力治理!

以上圖片取材自金錢爆節目。

arrow
arrow

    徐 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