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釀,不知怎地,突然變成熱門話題。
起先是媳婦提起作了三次,但是每次都因為打開罐子後,發現表層長了黴菌而失敗。記得四月底時,拿給我的廚餘裡,就有一罐失敗的酒釀。剩下的麴,媳婦不敢再試,說等她媽媽月底來了再說。
酒釀,不知怎地,突然變成熱門話題。
起先是媳婦提起作了三次,但是每次都因為打開罐子後,發現表層長了黴菌而失敗。記得四月底時,拿給我的廚餘裡,就有一罐失敗的酒釀。剩下的麴,媳婦不敢再試,說等她媽媽月底來了再說。
幾年下來,每天去田裡,心中已是有個可行事項表,即時的,如澆水,除草,收那些菜,...短期的,如哪個菜漥要清除,燒草,堆肥打底,種什麼葉菜類,...中期的,種什麼換季葉菜類,農作類(花生,玉米等),...長期的,那些收成是當期消費,那些可以收藏,那些種子需要保留,作下次的投資,...
這些,作保留的種子以外的,不就是原始的積累嗎?想著想著,.....那第一桶金,要多久?看著社會上的不平之聲,想著這些不同條件的時間因素,...那天,與老大聊著這些經濟學的ABC,有時的急迫性,卻無法即時發生。若是無法建立一串的下一步是做什麼的可行項目表,那麼,機會顯然是自己會去找有準備好的項目表的。
去年,買了四棵小黃瓜,天氣好,種著,一個月卻全枯了。誰說小黃瓜好種,還說可以收好幾個月。
今年想好好發揮,買了十株。三月底種下去,四月中已經長得有樣了。為了讓牠自然攀爬,砍了一些小竹。後來又聯想到攀附是需要許多小枝的,才了解為何田裡總是用許多竹得上斷來搭攀爬架。於是,我也照樣做,隔些天,瓜藤觸鬚就如此繞上。看到如此茁壯,每天照顧更是起勁。到要去昆山的前二天(4月23日),第一條小黃瓜已長大成形了,只是,還太小,沒摘。
出去較長時間的旅遊,一切安排妥後,卻對菜園子有點不捨,大太陽多曬二天,一般新種的菜苗,若是沒灑水,怎麼長。而長大的葉菜,若是如此,顯然也會脫水。幸好在出發前二天的3日,長出了個小風暴,待5日出門時,已是陣雨不停的颱風要過境,老天真是貼心。八天沒見,高麗菜長大了。
上次外甥幫忙收完花生,回來問我,該如何稱呼我們收花生的地方,我説我叫菜園子。因為,我每天早上去種菜二三小時,不太像農夫工作,倒像是在院子裡種花。有時坐在那埋頭苦幹,想想那些會種的鄰居,大把收成,也只好以慢活自嘲了。
說來也是有趣,相互聊天,聽說我有種菜,便相互詢問,似乎是菜友。但是多談後,卻發現一些朋友種菜,但是卻很少見到菜,大多看到花或果,後來才弄清楚,這些朋友的地,都是自己的,而且最少也會擁有幾分地,一分是二百坪,比我租的二十坪,大了許多,又是自己的,自然種菜只是小小的一塊就夠了。難怪多自稱是花果菜園。顯然,花是重點。
今年由於種葉菜,不想一次種太多,於十看到家中有凋零的小花,妻便建議我拿去田裡休養一下,若是長好看了,再搬回家值班。於是,過年後,便開始把家中長得不好的小花移植到田裡。同時分株,看看日後是否會有較多選擇。
這二年種菜,累積了不少經驗,其中之ㄧ是,不能一口氣種太多,在季節裡,廚房來不及消化。既然如此,那麼肥料的使用,就不必太依賴外面買,或去向豬舍取。懶人就會想到懶方法,每天家中的廚餘帶去田裡,用現在最流行的方法,叫做有機醱酵法,稀釋後澆菜,真是一個小小的自然循環,環保極了。
既是自然的肥料,自是珍惜使用。每次翻土,還可將殘餘梗渣埋土,所以,土肥了,蚯蚓也繁殖得好,蔬菜也就每日多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