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十一月把發芽的馬鈴薯切塊埋下,十二月初就陸續長大了,接著又種了些。當時是一點概念也沒有,不知道何時可以收。我們可愛的山友是告訴說,馬鈴薯叫爸爸的時候。
今年二月,幾波寒流下雨,面對雜草,原來長馬鈴薯的地方沒有蹤影,便去除草,才發現大大小小的馬鈴薯在土下表層,有收穫,口感細嫩。
去年十一月把發芽的馬鈴薯切塊埋下,十二月初就陸續長大了,接著又種了些。當時是一點概念也沒有,不知道何時可以收。我們可愛的山友是告訴說,馬鈴薯叫爸爸的時候。
今年二月,幾波寒流下雨,面對雜草,原來長馬鈴薯的地方沒有蹤影,便去除草,才發現大大小小的馬鈴薯在土下表層,有收穫,口感細嫩。
這幾年來,每次外食,若問到,我的首選就是飯,配什麼都好。因為食量減少了,一天一個不多的中餐作主餐,自然如此選擇。至於菜,更是困難,要好吃,必須配料多,量夠大,但是,好吃以後,又是吃剩菜的困擾。
上個禮拜,煮了一鍋飯,竟然足足吃了一個禮拜,這個選擇,現在是不能再提了。一把麵或粉絲,才是實際,而且自己每天的菜才有銷路。
青江菜在前幾年種好了以後,不知道為什麼,許久沒有長好過。去年,九月開始,換種秋冬的菜.撒各種的種子,冒出來的,就設法分植,沒有的,再試一次。這二年的情況是雪裡紅越長越少,今年完全沒有。可是許久不見的青江菜,則是紛紛出頭。十月還是要四五株抄ㄧ盤,十二月的時候只要三株,今天雖然下著大雨,挑大株的採,看來這一株就可以一盤了。
妻聽說麗緻的總幹事,常常是批發市場發去採購,量大價錢就好些。這次興致來了,準備醃鹹肉,拜託總幹事下次去的時候,要參加一份。上個禮拜,與總幹事分了半隻豬來醃,還在頂樓曬,說第二個半隻又來了。
芹菜,好種好吃,尤其是自己種的,口感與味道都比市場上的有感。所以,秋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種芹菜。
以往種了,整把割。好處是方便,可是割了以後的菜根,常常會給雜草淹沒。上次到觀音,小徐說,芹菜是要採來吃的,把周邊粗莖先採收,側邊細支的等它長粗,中間的等它長,沒多久,就又可採收了,這是老人家傳下來的方式。
馬鈴薯是喜愛的菜,煎炒煮炸無一不是美味。最近有部太空人流浪星球,種馬鈴薯維生的電影,令人印象深刻。於是,當看到妻要拋棄發芽的一袋馬鈴薯,自然是自己來處理這種有機廢棄物。
切成五六小塊,在清空出的ㄧ小塊田裡,間隔約20公分埋下。約半個多月的時間,直到十月底,才看到新芽冒出頭。沒出來的大概給螞蟻搬回家了。
經過近年來的摸索,菜園子的節奏也漸漸調慢了,到了大概每天可以收二盤菜的份量,帶回來給妻下鍋。偶然有多的,可以有機會送,則送,一般的菜,也就再回歸自然。
今年底打得好,又把一個漏水的水桶放在四棵茄子之間,水桶裡常常放些有機肥,就這樣,葉子長得不怎麼樣,禮拜就可以收個七八支茄子。妻收了,起初是燙好吃,吃不的就打包冰起來。隔段時間,分些給媳婦,或朋友。
如此大的梅雨,連著一個禮拜。放晴了,一早去看看,這些露天住在田裏,沒有片瓦擋風遮雨的兄弟們,如今還好嗎?幸好除草挖溝從沒停過。所以,雖然田裏是泥濘不堪,倒也沒啥大礙。水多長出來的菜,再去拔點基本盤地瓜葉,中午也算是豐富了。
春雨,大地一片欣欣向榮。只是苦了我這個顧菜園的人,滿園綠色,自己的菜,還真要尋尋覓覓,否則一鋤下去,把菜一起清除了,也只好難過一下。二月除草,感覺是蕃茄自己長出來的,可又不能確定,只好等它長大,再說。
直到這次結出果來,才能確認,趁下雨,幫它搭個小架子。以前種蕃茄,沒什麼結果,只知道很嬌貴,據一位蕃茄達人的心得,水不能多,也不能少,肥不能多,也不能少,要讓它上架曬太陽,要......這次已變居民,自己長出來,這種愛理不理的態度,可能很適合吧!哈哈。
芋頭,經過幾年的繁殖,已是菜園裡的居民了,有有意種的,有自由出生的,感覺到處都是,跟另一個居民地瓜葉一樣,沒有特別要去清理,它們就快樂地長著。看著它們覆蓋了菜畦,至少比看到野草叢生,心裡要舒服許多。